2025年全国两会已落下帷幕,作为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,本次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指导意义。
本文结合最新政府工作报告和权威解读,梳理两会核心议题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考点,为备考提供精准的时政术语库。
2025年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%左右,这一目标既延续了2024年的增长态势,又为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奠定基础。
政府工作报告明确,这一目标综合考虑了就业保障(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)、物价稳定(CPI涨幅2%左右)和国际收支平衡需求,体现了“稳中求进”的政策导向。
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,5%的增速可创造约1200万个就业岗位,与新增劳动力规模基本匹配。
赤字率拟按4%安排,赤字规模达5.66万亿元,较上年增加1.6万亿元,重点用于科技创新、民生保障和基建投资。
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扩大至4.4万亿元,首次允许统筹用于土地储备和存量商品房收购,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转型。
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,预计全年降准降息仍有空间,社会融资成本维持低位。结构性工具聚焦楼市股市健康发展,创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创新工具,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经济、小微企业等领域。
安排**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**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,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、一级能效家电等绿色消费,预计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升至5.5%左右。
中央预算内投资增至7350亿元,重点支持“两新一重”项目(新型基础设施、新型城镇化、重大工程)。
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扩大至1.3万亿元,其中2000亿元专项用于设备更新,推动制造业技术改造。
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3.6万亿元,实际增长8%,基础研究占比提升至6.91%。
2025年目标研发投入强度达3.3%,重点突破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量子科技等“卡脖子”技术。
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来产业,建立投入增长机制。
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被列为发展重点,预计2025年相关市场规模突破万亿。
通过税收优惠(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至15%)、产学研融合(推动高校科研成果权属改革)等措施,支持企业主导技术攻关。
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8.9%,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,占全球市场份额超60%。
河北等省份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40%,推动产业链向“三电系统”、智能网联延伸。
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%左右,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,工业互联网连接设备超8000万台。
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速,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带动算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%。
单位GDP能耗降低3%,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.7亿千瓦。绿色金融工具创新(如碳中和债、ESG基金)规模突破5万亿元,支持钢铁、水泥等行业低碳改造。
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占全国比重超42%,成渝双城经济圈增速领跑全国。
粮食产量稳定在1.4万亿斤,种业振兴行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2%。
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3.8万亿元,跨境电商、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增速超15%。
RCEP区域贸易占比提升至32%,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1.94万列,通达欧洲229个城市。
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全面放开,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扩至122项。
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,具有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形态,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。
新型基础设施(5G、数据中心)、新型城镇化(保障性住房、城市更新)、重大工程(川藏铁路、国家水网)。
高质量发展、共同富裕、绿色低碳等核心议题一脉相承,需结合“中国式现代化”理论体系深化理解。
扩大内需与高水平开放协同推进,关注“一带一路”、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战略价值。
在积极财政政策下,需关注地方政府债务化解(如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)、房地产市场平稳过渡等问题。
以“宏观政策—产业升级—区域协调—对外开放”为主线,将两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点(如经济生活中的供给侧改革、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职能)深度融合。
在主观题中精准使用“新质生产力”“全要素生产率”“碳达峰碳中和”等专业表述,提升答题规范性。
结合本省(如河北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、雄安新区建设)的政策案例,增强答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。
定期研读《人民日报》社论、新华社两会专题报道,掌握政策分析的官方视角和逻辑框架。
(本文数据来源: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、国家统计局、财政部官网、新华网两会专题报道)
总结两会核心议题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考点,为备考提供精准的时政术语库,赶快学起来吧[比心]